戰哥與小乖:給我小心點,你家是危樓!

2004.05.23

前言:

本文提及的第一男主角於2012年7月29日跳樓身亡

這篇文章是2004年無聊時寫的。原文有某些小筆誤懶得改了,也不再做更新增加內容。這八年來,裡面提到的建築物,已有多座即將被拆,或已被拆,甚至重建完工了。這不是我鐵口直斷,也不是被我喊倒的;而是這些建築物,結構確實脆弱有問題。

一品大廈是危樓,是我用「非破壞性無接觸性不看現場之建築結構鑑定法」確定的,這是宇宙獨見而創獲之偉大建築結構鑑定科技,並未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蹟,亦未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

本鑑定法已報名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物理獎,相信瑞典學院、瑞典皇家科學院會做出正確歷史決定;本鑑定法也已向火星、木星、土星諸行星的聯合國申請專利中。

這幾棟建築,位於都市精華地區,當年都做高容積開發,卻只有15-25年壽命就決定拆了。照理說商業建築或住宅,沒理由這麼快就循環的,建築物經濟成本尚未回收,怎會下決心拆除重建;想當然爾,是屋主,找了建築師、結構技師做了專業的鑑定,才決定拆了算了。


戰哥與小乖住的一品大廈是危樓




一品大廈












大阪博覽會中華民國館,貝聿銘、李祖原、彭蔭宣,1970。


大阪博覽會中華民國館,貝聿銘、李祖原、彭蔭宣,1970。

2000年及2004年總統大選前,有一群常在電視上露臉的風水、命理專家,公開預測當選人。根據我印象,2000年,約有六成的風水師說戰哥會上,三成的風水師說宋楚瑜會上,只有一成的風水師說陳水扁會上;2004年,同一批風水命相師,有八成的風水師說連宋一定上,只有二成的風水師說陳水扁會後來居上。

依我看來,這群預報錯誤的風水命相師根本與詐騙集團無異,我甚至懷疑他們是候選人的啦啦隊;這批人先從當時根本不準確的民調得到結果,再回來找風水理由。這些人偷懶不下鄉探求民意,只會抄親中國媒體假造的民意調查(這些媒體民調一直有極大誤差)報告來作賭注。

如果有人來訪問我戰哥家住宅風水的話,我大概不會跟這群詐騙集團一樣扯些理氣、巒頭、方位、通風採光、生辰,週邊路況這類的風水理論。我會直說:戰哥住家的一品大廈根本就是結構危樓,危樓怎麼會是風水俱佳的住宅呢?

危樓的成因很多,有的是營造廠在施工階段偷工減料;有的是誤用了海砂做混凝土的拌料;有的是住戶住進去以後亂拆有結構功能的樑柱甚至隔間,建築隔間即使是沒有鋼筋的磚牆,只要它位於地面層,或者有上下貫穿,仍會有結構功能的,只是結構功能與梁柱相比較弱罷了,但當地震太強的話,這片磚牆有可能是維繫建築物最後一道防線;也有可能先承受地震攻擊而讓柱梁倖存。當然,最常見的危樓,是建築物超過了使用年限,各構件自然弱化造成耐震力降低。

戰哥的住所一品大廈比較特別,都不屬以上原因。

一品大廈會成為危樓的原因,是設計建築師的結構概念錯誤。這位天才結構特技團成員的名字叫彭蔭宣(1936- ),他在台灣設計了一系列結構嚴重錯誤的建築物

彭蔭宣與戰哥同庚,為1936年生。兩人父親都是1945就來台接收。

戰哥住的一品大廈位於台北市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交叉口附近巷子裡。地據說曾是連家的,承建的是國泰建設集團

1980年一品大廈落成時,連震東老先生還在,但已臥病在床,戰哥也已是內閣官員;由於一品大廈的特殊屋主及地主,這座建物平立面從未被任何建築、房地產類的雜誌報導。戰哥在這方面是保持某種程度神祕感的,1980年代,戰哥就已是全台灣國納稅前二十名大戶,但堅持不肯曝光,在納稅排行榜上僅以「無名氏」稱之。

我雖然沒拿到一品大廈的平面或結構設計圖,但由下面幾座同樣是彭蔭宣設計建築被補強或拆除的命運,及陸續成為危樓慘狀,一品大廈是彭蔭宣作品,一貫作業之下,很難是例外。

未來十年內台北盆地若有五級以上地震,一品大廈一定出意外,會出什麼意外要看地震的震央、震度、方位、震波角度幅度等等。這篇文章請各位存好,十年內沒兌現找我算帳。

彭蔭宣建築師身為太子黨,高中畢業後就出國留學,他的建築養成教育都在美國完成(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畢業後在美國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待了約十年,期間還與貝聿銘從外面找來的李祖原一起參與過1970年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

這座中華民國館原本是個公開競圖,拿第一名的是當年留美建築師李祖原領銜,由一群成大建築系留美系友臨時起意組成的烏合之眾團隊,這個團隊並不是同一家公司員工,而是散居美國各地的成大學長學弟。

貝聿銘本來是來台灣評審,結果貝聿銘向蔣介石政府遊說:參賽的作品都很爛(意思是連第一名的李祖原他們都很爛),所以他想帶回美國紐約自己做。這種公親變事主的行徑,竟然獲得蔣夫人的支持(蔣夫人、孔祥熙、宋子文與貝聿銘的爸爸貝祖貽當年都是一國的),不過貝聿銘還算有點良心,找了第一名團隊裡的代表人李祖原去他事務所 Part Time 一段時間來專門負責此案。當然貝聿銘派了事務所內的彭蔭宣去幫李祖原一起做。

彭蔭宣約在1970年中期回台發展,頂著太子黨權貴子弟的身份,還有哈佛的學歷,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多年的資歷,很快在台灣取得大量公私部門業務;尤其是1980年起台北市都市快速發展,拿下許多台北市東區高層住宅及辦公大樓、商業建築的案子;學校、國營事業、國營的旅館博物館也做了很多。

這種自視甚高的權貴後代,再加上建築養成教育及實務都在美國,自然沒有學到台灣、日本多地震地區的結構設計。

這種奇特的學經歷背景,使得他在台灣留下了一堆結構概念錯誤的危樓。就在1986年的1115花蓮大地震後,彭蔭宣設計的裕台大樓(後面會提到)傾斜,揭開了序幕,使彭蔭宣建築師事務所業務銳減,再加上台灣解嚴民主化,權貴子弟太子黨不再呼風喚雨,1990年後就很少看到這位結構特技師還有作品問世,他的事務所恐怕是早就在停業狀態了。




戰哥的百億?不動產








一品大廈初完工照片,1980

戰哥家產一直是選戰的議題。戰哥家中從未經營過工廠製造業,兩代公務員卻累積了數以十億(一說數以百億計)的土地與建物。

我必須持平地說,戰哥母親很有眼光,早在1950年代就開始蒐購台北市郊土地(大部份是沒人要的農地),不只台北,中南部都市也有置產,台南市東區東光國小北邊有塊目前種果樹長雜草的地,就曾是連小乖名下;在台南做過房地產的人都知道這件事(土地登記書並不是祕密,任何人只要交規費,都可以申請任何一筆土地,上面會有所有權人姓名和登記面積等等)。任何人在當年若跟在戰哥母親後面買市郊不值錢的農地,今天都一定會是十億級富翁。

戰哥常被罵一家都是自耕農,出生沒多久的子女也都是自耕農,明眼人都知道他們一家沒人下過田,這身分卻是買賣農地的必要條件。

其實戰哥一直與農地很有緣。我就查過戰哥在芝加哥大學的論文,戰哥的碩士論文正是國民黨政府的土地耕地改革( AGRARIAN REFORM IN NATIONALIST CHINA.) ;戰哥的博士論文是中國共產黨對胡適思想的批評( THE CRITICISM OF HU-SHIH'S THOUGHT IN COMMUNIST CHINA);戰哥在芝加哥大學的指導教授鄒讜,是國民黨黨國大老鄒魯的公子。

註:這個查美國大學碩博士論文題目的網站很好用,我就是靠這個網站查到很多留美學人的論文題目。你必需先到這裡,選好你目前住所(若在台灣,就選亞洲);它第二個問題是問你是不是從事學術研究,管你是不是,就選是;按下Continue;接下來它會問你要網路現金卡付費或是寄支票之類的,不用擔心,如果你只要查題目,你一直到最後查完都不需要付錢,如果你希望得到整本論文,就要付錢了,這項就選網路信用卡。選完再按Continue;只要你知道人名的拼法,而且是用這格式:「Lien, Chan」(姓在前,但加逗號),很快可以找到戰哥碩士及博士論文的題目。這個站有用cookies,如果沒有做過先前的動作,我上面附的連戰論文題目聯結會說失效。

我從未聽過戰哥針對土地改革或對胡適公開發表過看法,這有點異常。李登輝對台灣農經問題可以侃侃而談,那是他得到全美農經論文獎的康乃爾大學博士論文;陳水扁對打官司及法律用詞非常精準,這是他從政前的職業;只有戰哥卻從未流露出他的學術經歷。常有人懷疑戰哥政治學博士的真偽,雖然帶有嘲笑諷刺的意味,至少我也有點懷疑戰哥這兩本論文是不是自己寫的,不然怎麼從來沒看他公開提過。

註:芝加哥大學在社會學、經濟學、理工是全世界第一流;據統計百年來諾貝爾獎所有獎項得主約有百分之十幾,近八十多位得主是這所學校的教授,這項記錄也是世界所有大學的第一名,李遠哲剛從柏克萊畢業時也在芝加哥大學教過書,是表現不錯才被母校重金挖角回去。戰哥除了是這所學校校友,也是該校董事,所以戰哥看不起李遠哲是有原因的,他們芝加哥大學裡的諾貝爾獎得主恐怕比校內的流浪狗還多,戰哥才會在2000年選輸以後說:「諾貝爾獎得主很多,也沒什麼了不起;台灣就這麼一個,所以大家把他(李遠哲)當成寶似的」。

關鍵在戰哥父親震東伯曾任台灣省政府建設廳長,後來又曾接掌內政部;這兩個單位都是台灣都市計劃的主管機關。戰哥他家到底有沒有預先知道都市計劃的內容再去買農地,一直受人懷疑(不過沒有人說要組真相調查委員會);例如說,開路會開到哪裡,哪條路要先開云云,這方面因人事已非,不可能找得到證據。

戰哥其實有一個方法可以證明他家買土地沒有涉及內線情報,那就是:把戰哥家中五十年買賣過的土地全部攤開,精算其中後來成為公共設施(例如公園、道路、學校、綠地、變電所等)的比例。

如果戰哥家經手過的土地中,後來成為公共設施土地的比例,接近都市中公共設施的比例(一般而言是百分之三十左右),那證明了戰哥的媽媽買土地時也會失手,買到後來變成公共設施的土地,而被政府依公告地價低價徵收;如此可以有力證明戰哥家中的土地並沒有事先預知都市計劃內容。喜不喜歡戰哥是一回事,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至少對我而言,是極有說服力的。

可是戰哥身邊的策士沒有一個想到這招。沒想到這招的可能有兩種:

  1. 這些策士都是笨蛋。

  2. 其實這批策士幕僚有精算過;但結果戰哥所有土地幾乎都是漂亮的建地,都是住宅區、商業區,鮮少公共設施用地;所以不要公開為妙。

一品大廈完工年代是1980年。興建之初附近都是剛廢耕的空地,是頂好商圈一帶中最早完工的建築物之一,那時整個忠孝東路四段任何地點都可以看得到最早蓋好的孫文紀念館。

戰哥家住二樓,有此一說說是戰哥母親堅持住二樓,戰哥母親是舊時代的人,住慣透天平房,不習慣水平分割所有權的集合住宅大樓。她認為萬一遇到天災人禍,住二樓的話逃生比較方便,往下一跳最壞的狀況是腳骨扭傷而已,不至於出人命。看來戰哥母親不但眼光神準、投資有方,而且非常有遠見,她似乎預知了一品大廈是結構不良的危樓。


連鄰長在331大地震後的真知灼見與行動力,及領袖氣質

2002年3月31日,發生了331大地震,震央在東部,但台灣北部有五級左右震度。台北101大樓施工吊車墜落,砸壞了幾部停在地面的汽車,死了幾個工人。

331地震之後之後,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花邊消息;是台北市長馬英九與基層區長、里長與鄰長會面。戰哥早在1999年被他戶籍地的里長聘為鄰長;連鄰長當年還津津樂道幫里長發老鼠藥、文宣資料給里民。

這個場合連鄰長也有出席,記者訪問連鄰長最近幫里民做了什麼服務,連鄰長向記者說,前幾天331大地震,他馬上去接洽土木結構技師來鑑定他們一品大廈的結構安全,不過連戰沒講找了誰去鑑定勘察,也沒有公佈鑑定結果,當然,這是他這棟大樓住戶的私事,不必公開。

我看到這一幕!心中感動得幾乎流下眼淚!戰哥從政數十年來!外界認為戰哥沒有魄力!不食人間煙火!可是!戰哥主動聯絡土木結構技師來勘察他們居住的一品大廈!讓我發現戰哥其實是非常有遠見!且掌握了自己環境的狀況!

這個花邊新聞!讓我對阿舍戰哥有了新的評價!戰哥不但主動出擊!還做了最正確、最該做的事!戰哥的確具有領袖前瞻的氣質!



彭蔭宣設計的台北市復興南路裕台大樓首先於1986的1115花蓮大地震傾倒

1986年11月15日淩晨,花蓮發生規模6.8的大地震。花蓮地區因常有地震,花蓮人早有準備,所以受災不算重,反而是距離震央一百多公里外的台北有兩個災情。一是中和華陽市場倒塌:這是一個一樓僅有柱子的市場,二、三樓是住家的軟腳蝦建築;二是台北市復興南路的裕台大樓。

整個台北盆地基本上沒有事,震度也不算強;結果這兩個房子出現這麼大的災害,顯然這兩個房子耐震力不是普通的爛。

裕台大樓是國民黨黨營事業辦公大樓,是當時頂級的辦公大樓,完工才五年左右,竟然傾斜十度,一樓柱子彎曲。這是結構特技師彭蔭宣一系列建築中最先出事的。

左:華陽市場;右:裕台大樓。1986.11.16民生報


1986.11.16聯合報



1986.11.16中國時報

我1988年大三修許茂雄教授的「結構系統」,許教授就拿裕台大樓當上課的個案。許教授說明裕台大樓倒塌的理由,在於建築師結構設計太大膽。

許老課堂上沒說建築師是誰,不過許老一定知道建築師名字,但我覺得,當年許老可能沒有覺察出關鍵就是在設計建築師這個人,他可能以為只是單純特例。建築師為了讓室內辦公空間有大跨距,整個平面只有一隻獨立柱,妙的是這隻柱子是50*50的小柱子,跨距高達十七米,主要的結構系統是大樓週圍外牆的剪力牆。這種結構根據法規計算的時候應該不會有問題,在沒有地震侵襲的地方應該也不會有問題,但在台灣這種環太平洋地震帶卻大有問題。在台灣多地震地區,若高層建築採用剪力牆與構架合併扺抗地震力時,高層部份之剪力牆變形量無法與構架融合,不但無助於構架的扺抗橫力,反而會增加構架的負擔。


我在1989年大三結構系統作業的標本:彭蔭宣的國泰建設台北金融中心

我大三時就已知道這座建築物的設計建築師;彭蔭宣當年的作品從高層辦公大樓、高層豪宅、學校、博物館、商業大樓都有;業務量據我估計是當年全台灣前五名內,也是雜誌作品介紹的常客。因為看過彭蔭宣其他作品,發現都跟裕台大樓同一個調調。我很快了解建築師的性格及設計思維很可能就是倒塌的根本原因,也發現彭蔭宣其他作品很可能也會有結構設計的問題。

許老的結構系統課有一個作業,上過許茂雄結構系統的成大建築系學生都做過這個作業,他要大家找一座結構不良,及一座結構良好的建築物來做樣本並討論之。

這個作業正合我意,於是我用105查號台,很快查到彭蔭宣建築師事務所的電話;就直接打過去,問他們在台南有沒有案子,嘿嘿嘿,如果他在台南有案子,當然就是我作業中結構不良的樣本啦!

接電話的也不知是誰,他說沒有(經十多年來的調查,台南的確沒有),對方顯然不夠敏感,也沒有問我打這通電話的用意,也沒有覺察到他正面對一個未來的台灣建築史學家,而且就是要清算他們的台灣建築史學家。

迫於台南沒有樣本的無奈,我只好隨便再找一座彭蔭宣設計的案子來玩玩看。我挑中的是位於台北市敦化北路與南京東路交叉口,環亞世界南邊的一座國泰建設興建的辦公大樓(一品大廈也是國泰),名字叫「台北金融中心」。

這座建築物在電視新聞會常看到,它的包皮常被廣告商租下,整個包皮立面變成廣告,前陣子還有車商弄了一部空殼的車子固定在牆面上,最近還看到車商在此大樓玩攀岩的促銷遊戲。

台北金融中心剛完工的照片,1985



台北金融中心近照,2002

這座大樓結構的問題跟裕台大樓完全一樣,例如他平面採用兩個錯開的方形,但梁沒有貫穿,兩個方盒子互相獨立。地震發生時這兩個立方體自然是互相推擠。

台北金融中心平面

我的報告很有趣,第一頁介紹了彭蔭宣的背景,及他獨特的結構設計哲學;第二頁才開始談這座建築物結構概念錯誤之處。

我當年的結構助教改我作業時,顯然她對建築史沒有興趣,也對彭蔭宣這個人沒有概念,她分析結構絕對一流,但她恐怕不曉得,世界上真的會有人專門在台灣設計地震來時會倒塌或傾斜的房子。

她在我報告的第一頁打了一個大叉,告誡我報告要講重點,不要談這些與結構計算無關的五四三,別在廢話設計建築師八卦。

我報告的精華就是這些五四三的內容!結構好壞的分析,全台灣幾萬個唸過土木或建築系的都會做;但能有我這種歸納與預言能力的可只有我一個。

我這個比美劉伯溫燒餅歌,後來也得到證實的偉大預言報告,就栽在一個不識泰山的白爛助教手裡。我的報告最後只拿70分,我的報告應該是100分才對,全班同學報告選的結構危樓案例裡,應該只有我一人選的案例在十多年後真的成為結構危樓而拆除。

新新聞周刊在2003年3月31日,第834期以封面標題「穿著糖衣的炸彈」為題介紹了這座危樓,說是921地震後,此大樓成了危樓,卻沒有積極處理,我早在921大地震十年前就預言了這棟大樓的危險!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新新聞比我還晚十五年才知道。本人之真知灼見及遠見,可見一斑。

新新聞2003.03,834期封面,右上角的就是談這棟大樓。




已拆除的危樓:萬成通商大樓










萬成通商大樓平面,左右兩側的剪力牆,還有正面退縮約五米的柱子。

彭蔭宣設計,位於仁愛圓環的萬成通商大樓,完工才十五年,也變成為危樓。已在2004年5月拆除了。

原因還是一樣,彭蔭宣設計的大樓一貫採用以剪力牆為結構主體的概念,過度懸臂出挑的險招,震度才四級的中級地震一來就擋不住。

萬成通商大樓完工照片及遺照,1984

這棟大樓拆除之前淪為空城至少已有六七年,原來所有權人是世華銀行(併入國泰世華銀行)。當初世華銀行原本有幾個腹案,一是補強結構,但遇到20世紀末台灣房地產嚴重不景氣,辦公大樓供過於求(一座台北101就等於台北市一年辦公室的需求量),業主無法下定決心補強;第二個方法是拆除重建;問題是按新的容積率規定,拆除重建後樓層可能減一半,樓地板也會減一半。怎麼算都不合算,暫時先空著。

2002年3月31日,331地震造成了台北101的工安意外,竟然給這座空城帶來生機。業主與建築師、結構技師很興奮地開出證明,這座大樓經331地震達到震損到不堪的程度。

為了加速地震重建及都市更新,政府早有規定因地震震損的大樓要重建,可以有額外容積率的獎勵,而且容積率基準還可以原建築物為基準(不必以當地最新容積規定為基準),甚至還可以申請到天然災害受災者才有的貸款利率優惠!

這棟大樓依地震震損申請重建,那麼就可以享受這些優惠。地震本來是災難,結果竟給這座原本就結構不良的空屋所有權人帶來另一線生機;真是令人錯愕。

2004年5月,這座大樓終於開始拆除要重建了,四周圍籬說明這塊土地由尹衍樑的潤泰集團買下。即將在此推出由黃永洪設計的100-130坪為單位的豪宅巨案

台北市的仁愛路與敦化南路交叉口圓環,曾被張景森說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圓環(以直徑而言),事實上1970年開闢之初,設計概念出自當時擔任台北市長高玉樹的市政顧問顏水龍顏水龍當時針對仁愛圓環、敦化南北路、仁愛路提出拓寬、林蔭大道的建議,樹種也全是選擇台灣本土樹種;不是今天泛濫成災的黑板樹、小葉欖仁這些外來樹種。林蔭大道及圓環的構想,正是顏水龍早年在法國巴黎留下的記憶。圍繞著世界級大圓環的建築物也爭奇鬥艷,2005年貝聿銘事務所設計(但貝聿銘本人沒有參與)的台新銀行總行,也將在此樹立,是標下荒廢二十年的舊財神酒店拆除重建。

仁受圓環西南側也有一座遠東百貨,目前歇業中,這座建築物也是彭蔭宣建築師的作品。仁愛遠百歇業的原因不明,印象中敦化南路遠企大樓完工後沒多久就收起來了。依我看有可能也是結構危樓。



半危樓:台灣師大附中南樓

彭蔭宣以師大附中校友身分,在1980年不顧部份校友的反對,與校方合作拆除日本時代三中校舍,設計了這座「南樓」,又名「至善樓」。

這座教室結構設計,短向只有兩排柱列,跨距達16米,五樓有四米出挑,再靠廁所的牆面做剪力牆補強。

(註平面與照片不太相同,推測平面是早期方案,照片是最後結果,平面多一座廁所,推測可能是基地裝不下,故刪去一座廁所。)

立面上三隻無開窗,看似大型支撐柱,其實是廁所。一樣是廁所,四樓與五樓立面處理又不同。彭蔭宣設計不但結構的邏輯非常奇怪,造型的邏輯也異於常人。

教室短向柱列太少,在921地震已經過實際驗證;所以重建後的教室大部份採雙邊走廊,柱列增加到四列。玩弄出挑,依賴剪力牆,這個作品結構設計與前面幾個危樓缺點都是一樣的。

這座大樓寬達130米,是全國高中校舍中最壯觀的門面,結果彭蔭宣「忘了」設計伸縮縫,讓此校舍完工二十多年來地板一直出現龜裂的情形。

師大附中拆掉一座日本時代「危樓」(危樓是校方自己說的),結果竟然興建了一個更新更大的危樓。有誰可以告訴我這是什麼道理。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中南樓(又名至善樓),198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中南樓(又名至善樓)平面,1981




金甌女中

這所學校在中正廟正後方,董事長居然曾是李煥,1988完工,校舍直接臨道路而沒有緩衝空間。

妙的是,校舍造型跟七年前完工的師大附中南樓幾乎沒有變,只是樓層數比較高。男校女校可以享用同一造型;沒想到彭蔭宣除了會模仿貝聿銘作品,也會模仿自己作品。

真擔心師大附中南樓的缺點照樣會遺傳到這所女校的校舍。


台北市私立金甌女中,1988


潛在的危樓: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台灣師範大學總圖書館平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完工於1985年,是彭蔭宣在台科大之後的校園建築。這座大學圖書館,剪力牆集中於南半部。北半部柱列退縮。不必懷疑,下一座危樓就是它。退縮五米的柱列,造成的外立面特色就是水平不間斷的窗帶。




台灣師範大學總圖書館,攝於2001。


潛在的危樓:太平洋商業大樓

太平洋商業大樓,是太平洋集團(太平洋百貨、太平洋建設)的總部,完工於1986,地點在忠孝東路四段,是1980年代初期台北都會區玻璃帷幕辦公大樓作表作品之一。一樣以大片剪力牆及中間電梯結構體承擔側力,基本上設計手法與師大圖書館沒有兩樣;真是令人擔心。




危樓候選人:葉財記鑽石雙星大樓,1982

剪力牆做為結構主體,沒有用到柱梁支架系統,也許有人會覺得很有結構創意,但地震多來幾次恐怕就笑不出來。

起居室(客廳)大片玻璃,深色面磚吸收大量熱能,林憲德教授要編印建築節能教材,這棟堪稱住宅大樓中最佳反例。看看住戶們紛紛自力救濟,把大片帷幕牆用夾板或厚窗簾擋住就曉得這種抄襲自寒帶的建築,根本沒考慮台灣的本土特色。


攝於2003


危樓候選人:台北市敦化南路雙子星大廈,1987

台北市敦化南路有好幾座雙塔式的大坪數豪宅及玻璃帷幕大樓,全出自彭蔭宣之手。敦化南北路及仁愛路,是台灣最早的大型林蔭大道,1970年代先開闢仁愛路及仁愛圓環以北的敦化南北路,1970年代開闢仁愛圓環以南。林蔭大道兩旁的高級住宅及辦公大樓,則是隨著林蔭大道的開闢而如雨後春筍般長出,彭蔭宣回國剛好趕上這個時機。

這種設計真好做,畫完其中一座高塔後,再mirror一下就完成設計,建築師設計成本可以省一半。

附帶一提,敦化南路這兩座(共四棟)雙子星大樓豪宅剛好在隔壁,它們腳下的土地,就是林安泰古厝的原址,林安泰古厝土地有一半在這兩塊建地上,另一半在敦化南路路面上。令人覺得當年林安泰古厝搶救失敗,很可能背後還有一批隱形未浮出檯面的炒地皮集團在暗自運作扺制,當然林安泰古厝保存失敗還有其他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古蹟保存的社會風氣尚未形成。

攝於2003


仁愛路遠東百貨

這座出自彭蔭宣之手,位於仁愛圓環邊的建築物,原本是做遠東百貨,裡面有百貨公司、餐廳、辦公室等商業空間,但後來此建築物內的遠東百貨休業了,養了一陣子蚊子,之後使用者不詳(我很久沒去那一帶了)。

此建築物養蚊子的原因不詳,說不定就是屋主發現建築物結構是有問題的啦。


照片取自2010蘇貞昌競選台北市長網站: http://eball.tw/activity/donation


游鍚堃官邸內也有危樓

行政院長游鍚堃目前居住的官邸,位於台北市金華街淡江大學城區部旁。這座官舍正是是彭蔭宣的父親彭孟緝原本的官舍。

解嚴前後,常有228受難者家屬來此抗議、示威、灑金紙。彭孟緝不堪其擾,深怕被報復;於是把這座官舍捐回公家,希望換一間有戰略縱深的官邸。結果政府找上了位於仁愛路巷內,原本陳誠、陳履安的官舍給彭孟緝住。彭某住了幾年後也死了。目前這座官邸再經整修,是副總統呂秀蓮官邸。

游鍚目前官舍原本是日式木造的建築,庭院頗大,彭蔭宣為了體貼父親,在院子裡設計增建了房舍。

目前彭蔭宣增建的部份,游鍚是做為警衛居住。

游鍚堃你也給我小心點,你官邸內也有危樓。

照片尚在尋找中 ...............



附錄:
彭蔭宣向前老闆貝聿銘致敬作品:


指控別人設計模仿是很嚴肅的事。模仿有三大要件,第一是兩者的確在構成原則、外型、內容有相似之處(不是全部100%相似才叫抄襲);二是被告在設計之前確有看過原告的設計;第三是原告的設計必需具有相當程度的創意及獨特性,如果原告的設計太普遍,要說模仿就難成立。自古以來的著作權爭議案,也不排除只是英雄所見略同,純屬巧合。

就第一點,以下這麼多舉證,依比例原則可以證明絕非個案;第二點,彭蔭宣在貝聿銘事務所工作過近十年,貝聿銘的作品他一定都看過,即使離職後彭蔭宣也一定會關注從前老闆的最新作品,所以很難說只是巧合;第三點,貝聿銘的作品有一定的創意及獨特性,這已被全世界檢驗過了。

模仿也要模仿得有技巧。貝聿銘的案子有些位於寒帶所以使用大片玻璃帷幕,彭蔭宣照樣拿來蓋在台灣;貝聿銘的設計位於沒有大地震的美國東部,所以會採用剪力牆,彭蔭宣照樣拿來用在環太平洋地震帶、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的台灣。

我們成大勝利校區1957年建舊圖書館也有大片帷幕,也是學來的,但這大片玻璃是位於日照最少的正北面,其他向的立面很少開窗或是有設遮陽版;這證明了本土化的重要,也間接證明了某些外來政權權貴子弟既沒把「台灣」當一回事,也不想了解台灣。

彭蔭宣作品
貝聿銘作品

台中市第一廣場,1989
大羅浮宮計劃

這兩棟建築物很難會聯想在一起,因為一是十幾層商業大樓,一個是世界級的舊宮殿改成的博物館。

第一廣場就是彭蔭宣設計的,但仔細比較兩者配置,第一廣場的ㄩ字型平面,及中庭入口的玻璃金字塔,最妙的是還有個手扶電梯往地下一樓,就是貝聿銘大羅浮宮計畫的台灣版。玻璃金字塔可能是保養不易,已在2001年配合第一廣場正對面的柳川再造加蓋工程一起拆除。



彭蔭宣作品
貝聿銘作品


一品大廈,1980
Hoffman Hall-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leles, CA, 1967
陽台作法,還有量體構成切割原則,可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大學校舍可以轉化成高層集合豪宅,真是可以留待設計理論研究者好好分析一下。



彭蔭宣作品
貝聿銘作品



達拉斯市政廳,1977

草屯手工藝中心(今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1982
草屯手工藝中心(今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1982

這是彭蔭宣回台灣的初期作品,楊英風是草屯手工藝中心籌備時期極重要的人物。楊英風早在1970日本大阪博覽 會中華民國館與貝聿銘有合作經驗,楊英風作了一個鳳凰來儀的金屬雕塑放在中華民國館前面,當然也順便認識當時在貝聿銘身邊的小弟彭蔭宣。草屯這個案子顯然就是模仿貝聿銘的達拉斯市政廳,垂直結構核、逐層出挑全都有。

我的師父之一李俊仁建築師正是南投草屯人出身,他在此建築落成時在建築師雜誌上評過這棟在他家鄉的建築。李俊仁建築師說它受日本代謝派影響;雖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但老師若講錯,一定要糾正不可包庇通融。我師父李俊仁建築師判斷錯誤,這不是學代謝派,彭蔭宣學的是他老闆貝聿銘。

這個手工藝中心分成展覽館與教室辦公區兩大部份。展覽廳在921大地震竟沒有倒塌,實出乎我意料之外!教室辦公區也是彭蔭宣設計的長條型,用剪力牆隔間,沒有柱子的教室;921大地震時不負眾望,全部倒塌,目前己重建完成。重建當然不會再找彭蔭宣設計,以免下次地震還要再重建一次。

草屯手工藝中心配置,左半部的教室、會議室、辦公室都是以隔間剪力牆做結構主體,921後全倒。



彭蔭宣作品
貝聿銘作品




University Plaza, New York, 1967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1981
M. I. T. Green Center of Earth Sciences, 1964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1981;出挑無柱的二樓
Everson Museum of Art, Syracuse, New York, 1968

彭蔭宣(彭孟緝之子)與陳履安(陳誠之子)兩人都不是在國內唸大學。因為當年台灣教育部突然公布了新規定,開放高中生可以在受三個月軍訓後出國唸大學,於是這兩位太子黨後來就去美國唸大學去了。妙的是這個規定後來又取消了,奇哉怪也!

陳履安與彭蔭宣自小就熟識,1974年陳履安擔任台灣工業技術學院(今台灣科技大學)創校校長,當然校舍設計不必客氣,全給了小時玩伴彭蔭宣包辦。彭蔭宣也毫不客氣,拿了貝聿銘的設計直接應用在台科大的校舍。




彭蔭宣作品
貝聿銘作品


高雄中鋼大禮堂,1982
National Airlines Terminal, 甘迺迪國際機場, New York, 1970
高雄中鋼大禮堂的確與貝聿銘的甘迺迪國際機場National Airlines航站類似,當然中鋼大禮堂與Mies在二戰前在德國設計的鋼骨造會堂也很像。


彭蔭宣作品
貝聿銘作品

中正航空科學館外觀



中正航空科學館配置


中正航空科學館內部


美國華盛頓國家藝廊東廂,外觀




國家藝廊東廂,內部透視圖
桃園機場旁的蔣介石航空科學館,1982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East Building, Washington D.C., 1978
外觀是不太像,但平面顯然是過度參考貝聿銘設計的國家藝廊東廂為藍本。例如:三角形切割平面及天花三角格子梁,還有空間中的樓梯。


彭蔭宣作品
貝聿銘作品




國泰金銀雙星大樓,1984
John Hancock Tower, 1976
造型是不太一樣,但是立面材料是一樣的。這兩座對稱的辦公大樓,是台灣最早的全玻璃帷幕辦公大樓,造成了一股玻璃帷幕的風潮。還好有林憲德教授的痛心疾首,從法規下手,才讓這股破壞環境、浪費能源的歪風暫止。

看完這些作品,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彭某在台灣十數年,帶給台灣的是結構概念錯誤的危樓、浪費能源的寒帶建築、機能難用的美式豪宅;最奇妙的是,他在台灣的設計大量向他老闆 貝聿銘致敬。實在替請他作設計的業主感到不值,早知道去書店買一本「貝聿銘作品集」,再買一部影印機跟剪刀漿糊,再請一位「建照師」(不是建築師)去申請 建築執照就好了嘛。

就在幾天前,法國新銳建築師安得魯所設計,法國巴黎載高樂機場二E航廈倒塌,死了幾個人,新聞界馬上追查同建築師的其他作品。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國家歌劇院,馬上受到關注,因為這個施工中的作品同是安德魯的設計,而且使用類似的構造方式。

在考察彭蔭宣作品的過程中,卻驚訝的發現,台灣過去沒有人發揮敏銳的第六感,在彭蔭宣設計建築物一座座成結構危樓時,去發現幕後設計建築師都是同一人。這段歷史卻是由本人在這麼久之後才整理揭發。

建議政府,屋主全面清查彭蔭宣所有作品,該拆就拆,不必連戰(對不起我打錯字了,應是「戀棧」),該下令屋主補強就補強;以免這些建築物的居住者,身家財產在中小型地震時,就受到威脅。


不用M$IE觀賞本站可得最佳瀏覽效果 | 與我聯絡:用EmailBlog留言簿
©1995-2009 kaishao.idv.tw, 保留部份權利 | Powered by Mac OS X

[回首頁]